记者问邓小平:为什么总当二把手?邓小平是如何回答的?

在风雨飘摇的共和国曾有这样一个人,自身能力十分出众却甘当陪衬,那就是自称为“中国人民的儿子”的邓小平。

邓小平始终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奉献精神面对祖国,对他而言,国家为大,而人民是永远要放在第一位的。

邓小平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坚持,不曾有过丝毫懈怠,他不论处在什么职位上,都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为政,做出了许多举世瞩目的划时代成就,在那个消息闭塞的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的发展现状很感兴趣,也对邓小平这位领导中国发展的领导人十分感兴趣。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曾有机会采访过邓小平,她在采访时抛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许多都十分尖锐,其中一个便是邓小平如此能干,却为何总是二把手,对此邓小平【资 ;源 之.家.】以其卓越的智慧以及人生阅历妙语连珠,最终使得法拉奇对他心服口服。

法拉奇

记者采访言辞犀利,邓小平机智化解

在1980年,曾有一位外国记者在采访邓小平时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这么能干为何老当二把手?

问出这个问题的是意大利的著名记者,名叫奥莉娅娜·法拉。

这位记者可谓是世界闻名,算得上是为奇人,这全都得益于她独特的采访方式:说话直接、用词犀利。

其实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基于条件限制或特殊需要,采用这样的采访方式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位记者奇就奇在她就算是在采访各国政要时也仍旧是这番做派。

有了对这位记者过往战绩的了解,于是当她采访邓小平时,在场的人不禁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不过邓小平其实早就对记者们的“套路”应【资 ;源 之.家.】对自如,所以在别人看来,整场采访下来邓小平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这场采访是法拉奇盼了许久、来之不易的,因为其实在此之前,法拉奇就已经对邓小平这位自带传奇色彩的中国领导人十分好奇,她曾多次向中国政府请求采访邓小平,但无一例外都遭到了中国政府的拒绝。

虽然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但法拉奇没有放弃,终于,得益于时局,在1980年的8月,她得到了这份采访机会。

当时的中国刚刚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国内的发展形势大好,人民的生活也日益富足安康。

然而,就算中国已经开始欣欣向荣的发展起来了,彼时的西方国家却仍旧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

在西方国家眼里,那时的中国虽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在经济方面算是“小有建树”,但还【资 ;源 之.家.】是一个十分封闭且落后的地方,因此当时的中央就希望能够借助一个机会来对外展示改革发展后,中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面貌,从而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及生存环境。

中央想要传达出去的消息,由谁来说出口,是很关键的,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法拉奇在这个节骨眼上的采访请求,对中国来说无疑是“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于是一番考虑后中国政府同意了让法拉奇采访邓小平。

对于这次采访,法拉奇做的准备十分充分。

时间来到了正式采访的这一天,法拉奇在人民大会堂的118厅见到了邓小平,在几回合的客套寒暄之后,采访正式开始。

在这次采访上,一开始,法拉奇仍旧是像以往采访别人那样,言辞犀利,用词之尖锐甚至一度让在场【资 ;源 之.家.】的人都摒住了呼吸。

但采访的对象是邓小平,这个智慧常人难以想象的的老人三言两语就将会面厅中无形的火药味给挥散了,采访进行到中后期,气氛可以说是十分融洽。

甚至采访到尾声时,邓小平还主动向法拉奇发出“找个时间再聊聊”的邀请,对此法拉奇也当即表示赞同。

于是在1980年的8月23日,法拉奇又对邓小平进行了采访。

在此次采访中,法拉奇仍然是提出的每个问题都犀利无比,但是仍旧被邓小平从容、平和地一一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采访上,法拉奇出乎现场所有人意料地问了邓小平一个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她的话刚一出口,方才气氛还十分融洽的会客厅顿时变得十分沉闷。

法拉奇问邓小平的是:为什么总是处于二把手的位置?

这个问题的来【资 ;源 之.家.】源其实得联系邓小平的人生经历来说,邓小平从政多年,能文能武,甚至被毛主席赞为“全能型人才”,但虽能干至此,邓小平却总是处于二把手的位置。

对于了解邓小平功绩的人来说,能很简单地知道这一局面完全是源于他的全能,正是因为他十分敬业、工作认真,因而才能屡次担当重任并把什么工作都做到最好。

但西方国家的国民政客等并不了解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他们只能看到,邓小平这位提出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能力出众的领导人不被中国“重视”,每每都只能呆在二把手的位置。

在这番缘由之下,法拉奇能问出这么一个问题,也就算得上是在意料之外却也是在情理之中。

说回采访现场,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仍然保持着一贯的慈眉【资 ;源 之.家.】善目,听完翻译官对这个问题的翻译后,邓小平不假思索地从容答道:现在的岗位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工作。

是的,回顾邓小平的一生,大多数时候他貌似都是在做着辅助的工作,但其实细看结果就会发现,无论他是在哪个岗位,都把所有的工作完成得十分优秀。

因为对他来说,不管在哪里都是一样“为人民服务”,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西方人士万分好奇的邓小平

邓小平所领导的一系列举措,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也因此,邓小平早就名扬海外。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难免对这样一位能人感到好奇,法拉奇的采访,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士的好奇心,让他们了解到邓小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特殊的幼年经历,已经为邓小平为国为民奉献【资 ;源 之.家.】一生的人生经历奠定了基调。

经过早年一番曲折不已的艰难探索,邓小平终于找到了拯救中国、拯救中国人民的正确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是由此,邓小平踏上了他为国为民发光发热的伟大旅途。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邓小平与众多战士一样参与作战,出于他异常优秀的战斗才能,他在战斗中曾多次担任指挥,提到他的战绩,广为人知的就有百色起义和百团大战等。

历经艰难万险,信念坚定的革命者们带领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一起建立了人民真正能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初生的新中国,放眼望去满地狼藉,或巍峨或秀丽的祖国山水,大多都在连年的战火中遭到了损毁。

任谁接手如此局面都指不定要如何头疼,但以毛主席为首的一干领导人却从未有过任何抱怨,一日复一【资 ;源 之.家.】日的为了祖国的未来奋斗在各个岗位上,这其中就有邓小平的身影。

到了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一个关乎着中国生死命运的决定——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让中国停滞多年的经济开始高速发展,这条沉寂了多年的东方巨龙在一段时间的修整过后终于再次腾飞。

这之后邓小平还提出了“一国两制”,为困扰中央已久的解决祖国和平统一的问题贡献了自己过人的大智慧。

邓小平能有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在于他一心向党、一心为国、一生为民。

这样的邓小平从来没有在乎自己处于如何的地位,他所关心的只不过是在所处的位置能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做些什么。

这一点其实在法拉奇对邓小平的提问上就可以体现,法拉奇问邓小平,做得那么好为什么还甘愿【资 ;源 之.家.】做二把手,试问从这个问题的字面意义来看,这又何尝不是对邓小平的一种变相肯定呢。

说回法拉奇对邓小平的采访,法拉奇作为一名在国际上屡获大奖的资深记者,对每一次的采访对象,从调研到采访再到访谈发布都有着一套专业且客观的做法。

法拉奇对邓小平的采访中涉及的焦点主要分成三个方面:革命年代、经济建设、政治文化。

在她的采访报道里,呈现给世人的是在革命年代里纵横驰骋、叱咤风云的邓小平,在经济建设中实事求是、睿智英明的邓小平,在政治文化建设中见识深远、深明大义的邓小平。

法拉奇着重采访的这三个方面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的国内环境及发展方向,这正是当时我们国家一直想对外宣传的部分,可以说这些问题是正中我国的“下怀”。

因此【资 ;源 之.家.】,法拉奇对邓小平的这次采访,在邓小平特有的较为“幽默”的谈话技巧加持下,整体上看来并不是像外界最初设想的那样剑拔弩张,反而可以说是全程轻松愉快。

1980年9月1日,邓小平与法拉奇的谈话被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在头版报道,这则报道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巨大反响,至此,世界上的所有人对邓小平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