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环境根据职业、所处环境、行业、需求的不同而划分出的各类圈子,成为链接人与人的桥梁,满足了大家信息交换的需要。
一
2017年12月3日,举办了三届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每年这个时候,网易创始人丁磊宴请互联网大佬吃饭,都成了大会的一大看点;
当晚,这个被戏称“中国互联网半壁江山”的晚宴却被另外一个饭局抢了风头,由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美团创始人王兴做东的饭局在乌镇景区内进行,以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为代表的互联网第一阵营,滴滴出行CEO程维、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等代表的少壮派,以及红杉资本沈南鹏、高瓴资本张磊、金沙江创投朱啸虎为代表的投资系尽皆出席;
这是大佬们的圈子。
二
2015年1月26日,湖畔大学首届录用名单正式公布,30位各行各业满足条件的学员齐聚广州,听马云校长讲课;
同年7月,由腾讯创办的青藤训练营正式开营,据统计,入学后,部分学员企业估值完成10~60倍的快速增长,学员企业平均估值增长率超过 150%;
在商言商,AT搭台,企业家们唱戏,为的是搏一把机会,如果固守一隅,没有了“前沿”信息获取、没有了资源交换、也就没有了风险分担和机会共享?
这是大佬们的名利场。
三
而对比大佬们在名利场中纵横捭阖,草根也在不同的聚集地摸爬滚打,只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抓住那只有0.001%的人才能抓住的历史进程;
实则生活在竞争的社会,草根们也需要不断的获取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红利,或是薅羊毛,没有哪个人或哪个平台能满足这么多差异化需求;
在需求偏向差别大,草根们的水平参差不齐的背景下,草根的圈子就自然而然实现了分层,我们来看看几个典型的圈子及对应的特点:
学习扫盲型
许多刚从象牙塔走出的,就是这种类型圈子的目标用户,一进入职场就开始不停歇的奔向一个又一个战场,各种信息狂轰滥炸,模式、复盘、融资、上市、平台、收入、KPI不绝于耳,几乎很少有人能逃过这样的社会洗礼;
于是懵懵懂懂中,被焦虑裹挟,以【秋叶ppt】、【极客学院】为代表的许多职场成长类课程应运而生;
实际上大部分的课程学习内容,在工作中不一定能够用到,做的就是缓解焦虑的生意;往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能在很短时间内通过百度解决,“搜商”其实也是一种能力;
除非是希望在某一垂直领域成为大神,如果仅仅是工作应用的话,完全不需要学习一门所谓的系统课程,因为学习了,也有可能大部分用不到,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多和身边的同事交流学习来的更快;
而这类型的圈子,大多以被动“输入”为主,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进行扫盲,老师按照提纲分门别类的进行课程讲解,往往很多课程都是在念ppt和文档,质量稍好的课程会同时辅以社群交流答疑、作业布置;
所以,购买课程学习时,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期望,看看课程的往期评价,做好职业规划,了解岗位工作应该具备的能力,能避开不少坑。
认知提升型
随着职场生涯的成长,对小白课程、割羊毛的做法已经能形成足够的免疫,这时更多的关注是如何提升视野,会开始利用手头的资源去推动工作的进行,会为了某一个信息提前知道而沾沾自喜,或者提前布局;
而这些的前提都是如何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差创造价值;现在以【知识星球】、【小红圈】为代表的知识社群工具其实就是为这类人群服务,各个kol主对在知乎、公众号、论坛等不同渠道获得的核心粉丝进行导流,搭建自己的知识社群,而跟随kol一起成长的粉丝,也乐得获得更多、更快、更优质的信息;
这种类型的圈子实质上是很考验kol主能力的,粉丝大多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思维模式和处事观,有分辨能力,一般kol主来搭台,不断的提供优质内容,降低信息噪音,避免劣币驱良币的效应出现,粉丝通过与kol主的不断的交互来实现信息的传递;
而往往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信息差,在某个圈子不了解的信息,在另外一个圈子可能早已耳熟能详,且隐藏着大大小小的坑,所有的信息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要知道我们现在能想到的很多事情,可能已经有“先烈”趟过无数遍了;
要有信息筛选过滤的能力,看事也不能只看表面;不能看别人赚钱就一股脑的扎进去,利用这个信息差,首先想想自己有多少资源可以匹配,身边有没有做过的人可以咨询,自己的能力和精力能否支持,思考完这些再动手。
思维升华型
如果说认知提升是“术”,那思维升华就应该是“道”了;每个阶段的人都有每个阶段的焦虑,如何让思维上升一个高度,革新自己,获得灵感,已经变得比工资的多少、福利的好坏更加重要;
而思维升华这个差事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常常可以看到许多成功人士去寻仙问道,就为解一时之惑;而每个人时间都是相同的,到底是应该拓展更多的横向知识接受新鲜事物,还是应该在遇到瓶颈的垂直领域不断精进,在这思考间,【得到】、【混沌大学】、【樊登读书会】为代表知识付费提供商,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它们与“学习扫盲型”的课程,“认知提升型”的社群在本质上并无二异,都是kol主导的PGC内容生产,只不过在模式上,有的是2B2C(平台—kol—用户),有的是2C(kol—用户);区别在于,不讲授具体的方法论,单个课程arpu值高(动辄成百上千元),课程内容高大上(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金融学、博弈论等等);
而选择它们的人大多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人脉,通过这类型的学习获得了足够多碎片化知识,帮助自己在交流中具备谈笑风生的谈资和能力,因为会交流、有魅力的交流也是一种能力;而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个中间商去链接到在同样付费能力下,同频的人;
而还有的人,希望是作为一种思路的切换,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以期在不同的思维模式下对同样的事情进行思考切换,有了多样化的思维,也就有了多角度思考的能力,自然而然也就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地方。
术业专攻型
还有些圈子,就显得更加干脆一些,微信社群链接,线下交流会,然后再做后项的转化,没有那么多互联网的玩法,也没有以小搏大的流量思维,更多的是做垂直领域的交流互动,形成固定的讨论圈子;
如作业盒子等就是在线教育、产品领域在这种类型下的典范,大量的行业新闻、大量的案例拆解、大量的平台政策、监管政策讨论,可以说是最不挑人的圈子了;
首先完全免费、其次是对小白、大牛都具备包容性,然后发表观点的成本较低,能够得到正视,与同行之间的交流能够迅速成长;
但也因为微信对于微信群设计的原因,容易对有效信息淹没、且因为不存在中心化的保存窗口,自然而然就降低了沟通的效率;
当然每个模式的健康发展都有利有弊,且都一定有其内在的逻辑,建立社群是表象,之后可能是销售自家产品,可能是扩大影响力,可能是建立一个信息获取分发网络,总而言之,学习生活工作不能只看表象,要多理解内在逻辑。
四
其实,从古至今,不同类型的圈子一直无处不在,中国互联网圈三大巨头连离职员工都有了自己的圈子,腾讯的南极圈、百度的百老汇、阿里的前橙汇;
在我看来,圈子的意义在于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但随着各类圈子和工具的泛滥,圈子的信息噪音也越来越多,这时筛选和过滤信息也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毋庸置疑的是,在整个大环境中,一定会根据职业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行业的不同、个人需求的不同分出各种各样的圈子,但圈子再多都只是实现信息获取的手段,或者是与人链接的桥梁,核心还是要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
本文由 @鱼talk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
友情提醒: 请尽量登录购买,防止付款了不发货!
QQ交流群:226333560 站长微信:qgzm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