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金融家(大国金融体系如何升级)

中国金融体系升级需要配合政治文化、法律体系、监管规则、市场环境共同升级,短期可以向日本“市场型间接融资”学习,长期以美国“市场型直接融资”为目标,建设金融强国。

任泽平 曹志楠/文 何刚/编辑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中美贸易战倒逼科技创新提速,中国大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面临重大挑战,金融供给侧、多层次资本市场、科创板注册制等改革亟待突破,大国金融体系面临升级和重塑。

金融体系,通常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重进行度量,是一个经济体配置金融资源的基本方式。经济学界经过50年探讨,形成“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但多数集中在金融体系形成原因和对经济增长影响,对于未来中国如何稳妥推进金融体系升级【资源之家】未做深入讨论。我们通过对27个经济体做横向比较,总结出三类不同金融体系的发展特征,再选取美国、日本、德国作为样本,深入研究金融体系变迁轨迹和经验教训,旨在为中国金融体系升级描绘可行路线。

根据2017年直接融资比重,27个经济体可分为市场导向组、混合导向组、银行导向组。横向来看,不同金融体系存在五大特征差别。

1.经济特征上,市场导向组处于经济发展领先地位,银行导向组发展水平较低,混合导向组处于追赶地位。2)产业特征上,银行导向型金融体系倚重发展第二产业。3)金融特征上,市场导向经济体银行坏账率较低。4)法律特征上,市场导向经济体多为英美法系,银行导向经济体多为大陆法系。5)文化特征上,市场导向组【资源之家】经济体烙印英美文化,银行导向组多受欧洲大陆文化影响。

美日德金融体系对比

从具体案例看,尽管各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各不相同,但直接融资提高是趋势,可分为“被动提升”和“主动提升”两个阶段。

美国直接融资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高位区间,背后有三重因素支持:一是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因素,美国奉行自由竞争,反对特许经营和垄断,“单一银行制”下银行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和跨州经营,难以满足城镇化工业化对长期资金的巨大需求,银行的相对弱势给予资本市场发展空间。二是金融脱媒导致直接融资被动提升,1970年代前,美国对利率、银行跨区经营严格限制,金融脱媒严重,直接融资比重被动上升,维持在70%以上高位区间。三是90年代以【资源之家】来政府主动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包括刺激新兴产业融资需求、法律框架和监管制度灵活调整、降低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成本,以上因素共同将美国塑造为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强国。

日本起步于“主银行制度”间接融资体系,成功转变为“市场型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超过50%。一是直接融资比重在70-80年代被动提升。石油危机冲击和金融市场开放,政府发行国债,金融脱媒,倒逼直接融资兴起,但金融体系改革滞后,银行体系僵化,泡沫破灭。二是90年代启动“金融大爆炸”,政府主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混业经营、混业监管和修改法律三步走,扩大直接融资范围,将带有投资属性的银行存款纳入直接融资工具,不良资产加速出清,直接融资比重平均每年上升【资源之家】0.9个百分点,并超过间接融资,截至2017年约57%,成功开辟出一条“市场型间接融资体系”的中间道路。

德国金融体系建立在长期实行全能银行的基础上,控制金融对实体经济渗透,间接融资比重仍占50%以上。尽管80年代也受到金融自由化影响,但德国法律和监管框架较为成熟,直接融资比重被动提升缓慢,且德国有意控制证券化和虚拟经济比重,总体来看直接融资比重提升有限。德国的全能银行发展成功经验在于:一是政治文化上,德国素以理性、谨慎著称,实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倾向于发展稳健的金融模式;二是法律规则上,重视对债权人充分保护,对全能银行充分授权、以及混业经营的丰富经验。

美日德金融体系变迁存在共性:1)直接融资比【资源之家】重提升是大趋势,2)被动提升伴随新产业兴起、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这一阶段间接融资仍占主导,直接融资比重缓慢上升,两者为互补关系,共同做大融资总量。3)主动提升阶段,政府主动适应并进行金融改革。这一阶段融资总需求趋于稳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呈现竞争替代关系,直接融资将主导企业融资方式。4)建立资本市场,各国均实行注册制,注重市场板块层次定位、设置灵活的转板机制、吸引长期稳定资金。

中国金融体系升级对策

近年来,中国直接融资快速发展,但仍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为主。直接融资比重从2005年14.8%上升至2017年36.9%,但股市市值占GDP比重仅69%,远低于银行信贷占GDP比重156%,直【资源之家】接融资短期内难以替代间接融资。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间接融资发挥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发展至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银行对接大型企业融资需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企业获得信贷资源有限,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缺失;二是直接融资工具繁多,大量的民间资本游离于正规的金融渠道之外,部分融资需求外溢到P2P、高利贷等灰色地带。

中国金融体系升级需要配合政治文化、法律体系、监管规则、市场环境共同升级,短期可以向日本“市场型间接融资”学习,长期以美国“市场型直接融资”为目标,建设金融强国。即在不改变银行信贷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逐步改善市场环境、培育法律体系、适当放开混业限制并建立与之对应的监管体系、丰富资本市场【资源之家】层次、打通企业在资本市场流动性,吸引长期机构投资者入市。

一是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以更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13年以来放管服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一刀切”等局面,政府和市场都需要改变观念、找准定位。

二是建立灵活、包容、与时俱进的金融法律体系。日本借鉴英美法系经验,制定统一的金融商品服务法案,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中国现行法律仅将股票、债券作为证券进行监管,把集合投资计划、ABS等众多直接融资工具排斥在法律之外,建议修改法律,赋予各类直接融资工具平等的法律地位。

三是适当放宽银行参与资本市场的渠道。金融混业趋势下,美日德调整监管框架赋予银行资金参与资【资源之家】本市场的机会和渠道。其中,美国采取子公司的形式开展混业经营,德国允许全能银行直接从事证券、保险业务,金融体系得到改善。中国银行理财子公司或将成为金融体系升级的重要探索,关键是完善混业监管框架,推进功能监管。

四是建立无缝对接资本市场,吸引长期稳定资金入市。直接融资高度依赖市场的有效性和流动性,建议中国资本市场不仅要层次丰富,更要注重板块衔接和流动,为企业升降级提供通道;发展公募产品,吸引养老金、公募、保险、海外等机构投资者。

(任泽平为恒大研究院院长,曹志楠供职于恒大研究院)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