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买保险产品可靠吗安全吗(还在银行买保险?你已经成了妥妥大冤总!)

在银行你永远买不到好的保险产品!

这一周的时间,吾保团队的规划师们分别走访了武汉市内几乎所有的银行网点,对目前银保渠道主推的预定利率3.0%普通固定增额寿险产品做了全面了解。最后我们得出结论,目前还在银行购买保险的,都是妥妥的大冤总。

一 、预期收益对比

本轮调研涵盖了工农中建邮等国有大行,以及招商兴业光大浦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涉及产品20余款,其中选择预期收益高、现价回血速度快、最具代表性的前海人寿福瑞金升2023进行测算,该产品由中国邮政银行代销。

以上图100万保费5年交为例,缴费期满后次年现价回血;

福瑞金升持有20年现价7800690,预期内部收益率IRR=2.498%;持有30年现价1048【资源之家】3470,预期内部收益率IRR=2.677%;

同样100万5年交投保金玉满堂3.0,7年现价回血;

金玉满堂持有20年现价8272200元,比同等投保条件下的福瑞金升多赚47.2万,预期内部收益率IRR=2.832%;金玉满堂持有30年现价11117200元,比同等投保条件下的福瑞金升多赚63.3万,预期内部收益率IRR=2.892%。

如果是一般的营销号到这里就可以收尾了,直接打出在银行买保险收益血亏几十万,银保渠道根本买不到好产品的结论。整片内容时长控制在1分钟内,让观众享受信息流淌过大脑又不用思考的快感,完播率和赞藏评一定差不了。但很显然这不是我的风格,不求甚解的观众看到这里就可以划走了,下【资源之家】面的行业深度内容只有资深保险老饕们以及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想买保险更想买个明白的用户才感兴趣。

二、原因分析

事实上,无论你去任何一家银行,都买不到好的保险产品。

1⃣️银行卖保险根本就不专业。

这一次的走访,银行保险销售乱象可以说触目惊心:多数银行理财经理事实上都不清楚自己卖的是什么,只能在他熟悉的认知范围内,用每年「存」多少钱,连续「存」多少年,到了多少年能「取」多少钱来描述,并与国债、存款进行对比。

实际上,2022年发布的《关于防范保险销售误导的风险提示》中监管就明令禁止:隐瞒、混淆产品信息误导消费者。故意隐瞒保险产品属性,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以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存款、证【资源之家】券投资基金份额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

这些早已经成为线上保险产品宣发的“禁忌词汇”却仍然在银行保险的营销场景中被明目张胆的使用。何以至此呢?答案就在银行的保险销售资质上,人家本来就是「兼业代理机构」,人家本来就不是专业吃保险这碗饭的

2⃣️银行能提供的保险产品极为有限。

“您在我们银行购买保险的优势在于我们会从总行层面,对保司进行筛选,提前替客户把好产品关。”这种话术银行的理财经理张口就来,而且看起来逻辑通畅无懈可击。但你不知道的是,即便银行与保司在分对分层面确实能做到签约,但下沉到服务网点,还是都会受到“1+3“的限制,即一家支行一年内只能选择与三家保险公司合作,这项工作通常会在【资源之家】上一年的12月决定下来。

所以实际上,你walkin某一家银行网点购买保险,就等于直接落入了三家保险公司共同编织的信息茧房。论产品丰富性,银行保险本质上与你先后约谈三家不同保司代理人也没啥区别。而即便在这三家保司优中选优,找到你心仪对象,你最终能买到的,也根本不是这家保司最顶级的产品。

3⃣️银保渠道类似垄断竞争市场

如果你是骨灰级保险消费者,就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同一家保险公司投放在不同营销渠道的产品是有明显区别的,总体而言经代产品竞争力优于银保渠道,代理人渠道垫底。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这是由销售场景中信息充分性决定的

对于代理人的顾问式行销,这类场景中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往往并不是基于产品,而是基【资源之家】于面前的销售这个人本身。说白了,线下客户签单之前能接触到的无非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几家头部大保司或者外资企业,也因此具备了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对于银保渠道,情况发生了改变。作为兼业代理机构,总行层面能够签约数十家保险公司的上百款产品,但归回到网点层面又往往会受到“1+3”的限制。如果该银行自家有开设保险公司的话,还需要完成所谓的“政治任务”。所以这类场景,消费者购买决策往往是基于银行的信用背书而做出,因此更类似于垄断竞争市场。

对于经代渠道,尤其是互联网经代市场中消费者的信息充分性是最高的,想了解产品情况只要动动手指就可轻松获取海量信息。消费者是否购买基于产品优劣和营销员专业度决定,可以说是完全竞争【资源之家】市场。既然如此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投放最优质的产品在经代渠道,否则消费者会用手中的钞票替你决定

换句话说,保险公司只有为三条不同渠道分别设计差异化产品,才能够利用价格歧视策略搜取超额利润。

4⃣️银行保险,中收优先

银保业务说穿了洗的是银行的客户资源,因此就必须给银行结算高额的手续费,在业内我们通常称作“大账”,对于银行来讲叫做“中收”。你必须清楚,银行的客户经理每个月可都是有中收绩效考核的。银行签约的又不只是你一家保险公司,产品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最后拼的就是费用。所以给银保渠道设计产品,预定费用就必须整体做高,给银行的中收才能签的高,才能在银保销售得好。

所以银行最喜欢什么产品呢?给客户的利益也要高,【资源之家】给银行的费用更不能低,典型的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早。怎么办呢?保险公司想了个办法:给监管报备的产品精算文件中使用极低的佣金率,从而一定程度上保障客户利益;而在向银行结算代理手续费时给出了极高的费用,保障销售积极性和渠道竞争力。但最终留下隐患的,是保险公司自己的费差损风险。

根据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银保渠道的市场份额在人身险市场占比高达75%,这也就是“报行合一”在银保率先落地的根本原因。

报行合一正式施行以后,就必然导致了佣金高的产品利益低,佣金低的产品利益高的局面出现,从此以后在保险行业羊毛真的就必须出在羊身上。回到本篇第一节的话题,为什么同样预定利率3.0%,银保产品的预期IRR普遍【资源之家】只能做到2.5%-2.6%,而同样的经代产品在同样持有年限下预期IRR高达2.8-2.9%,产品收益悬殊的原因就摆在眼前了。

写在最后:

时间进入11月份,全行业报行合一的风声越来越紧,来我这里拜访的合作方也越来越多。事实上我们已经拿到了明年报行合一后中介渠道的部分普通型增额寿险产品信息,可以跟大家透露的是,未来预定利率3.0的经代增额寿险的预期收益水平相比目前已经报行合一的银保产品可能略强,但实在强得有限。而且不仅是增额寿,养老年金也无法幸免。

按照某经代公司产品负责人的原话说:“如果报行合一后的产品还给到客户2.9%的回报(预期IRR),那佣金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这种产品根本就没法卖了。”

所以,那【资源之家】些从3.5时代一直犹豫没上车的拖延症患者们,现在是赶上末班车的最后窗口期了。

散会。

延伸阅读:

“报行合一”全面推行,寿险行业凛冬将至?

一生中意能不能买?2.5的分红险跟3.0的普通增额寿到底怎么选?

鑫禧年年B款即将上市,能否将富多多1号斩于马下?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