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啥意思(时隔7年,一号文件再提“大食物观”,将会为餐桌带来哪些变化?)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在刚刚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树立大食物观”被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章节。据《环球时报》记者梳理,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写入“树立大食物观”,并将其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7年时间,中国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大食物观”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深化。多位受访专家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格局动荡以及中国稳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背景下,“大食物观”有着新的现实意义。那么,什么是“大食物观”?哪些行业受到影响?人们餐桌又将迎来哪些变化?
专家解读何为【资 ;源 之.家.】ziyuanzhij.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大食物观”
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曹志军1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大食物观”总体可以理解为中国居民饮食消费迎来革命性升级。
他表示,“食物”一词表明,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已由传统水稻、小麦等粮食升级为品类更丰富的食物,包括肉蛋奶、海产品、蔬菜、菌类等,但必须要强调的是,粮食仍是基础保障。中国居民的饮食理念已经由“吃得饱”变成了“要吃好”,即“大食物观”所强调的,要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与此同时,“大”一词表明,中国食物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极大提升,以前粮食种植以及动物养殖多是以“层”为单位的平面,而现【资 ;源 之.家.】ziyuanzhij.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在立体种植、“楼房养猪”等技术已经成熟,中国已经具备践行“大食物观”的现实条件。
“‘大食物观’的一类代表性食物就是动物蛋白”,曹志军以牛奶为例向记者解释道,以前牛奶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老人和小孩,现在已经拓展到各个年龄层,与此同时,牛奶还被制作成营养含量更高的奶酪、黄油,这说明中国消费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在饮食结构上偏向于用更优质的动物蛋白代替部分植物蛋白。另一个例子是,目前国内生产的玉米主要用途是做饲料,喂养动物。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能够获取到消化率更高、对人体更健康的动物蛋白,所以“大食物观”的目标就是让中国老百姓吃得更好、更丰富、更健康。
曹志军表示,将“树立大食物观”纳入中央一号文件,【资 ;源 之.家.】ziyuanzhij.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这也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今后要将“树立大食物观”变成一项系统性工程,“我们要‘跳出食物看食物’,从各个方面执行落地,包括加强耕地保护、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培养农业新型人才等。
”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时隔7年,“大食物观”为何在此时再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里?食品行业分析师陈彤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选择在这一时间节点再次提出,是因为过去7年中,中国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这也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需要,以进一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一年来,俄乌冲突、欧洲能源危机等外部因素加剧了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因此,‘大食物观【资 ;源 之.家.】ziyuanzhij.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不仅是为了主动应对居民新的食物需求偏好,更是站在国家粮食战略安全角度出发。”
陈佳从需求侧、供给侧向记者分析称,从需求侧看,近年来,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深刻变迁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内生驱动力。随着新科技浪潮下全球粮食生产方式革命,全球范围内居民饮食结构发生改变,旧的主食/副食结构划分已经难以跟上时代要求。从供给侧来看,中国第一产业迈向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农业发展必然要求生产规模化、经营战略和产品战略多元化,同时也要求因地制宜优化农业设施,拓展食物供应链范畴,科学合理践行“大食物观”。
“未来食物”需要协同推进
“大食物观”提倡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有专家称,要【资 ;源 之.家.】ziyuanzhij.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加快发展新食品制造业,重点是推动“人造肉”、微生物蛋白、生物合成食品等新型食品制造,扩大食物来源。
陈佳表示,全球主要粮食消费国都在积极探索新的食品制造方式。据了解,德国联邦教研部投入120万欧元支持研究,开发“人造蛋白”生产工艺。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曾拨款200万欧元用于“人造蛋白”研发项目。此外,据日本广播协会(NHK)网站报道,日本火腿公司前不久开发了一种使用大豆等作为原材料的“替代海鲜”。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消息公布后,“人造蛋白”领域迎来利好,多家上市公司【资 ;源 之.家.】ziyuanzhij. cn 每日持.续更新.可.实操.的有所布局。但业内人士表示,我国“人造肉”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
对此,曹志军向记者表示,中国已具备生产人造蛋白、生物合成蛋白的技术,但距离产业化仍然较远,在产品安全、生产效率、成本方面还需协同推进。
陈彤也表示,“大食物观”下,以“人造肉”为代表的“未来食物”要实现产业化、商品化,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一方面需要在生产技术上不断改进,提高其口感、营养、安全等方面的品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支持,提供科技、财税等多方面扶持,促进其产业化和商品化发展。此外,还要提升公众对新型食物的认知和接受度。